职场心理分析:员工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
员工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
前言:心理疾病是现在特别流行的一种人体隐疾,因为很多人都没注意到。但是。如果出现了一定要重视起来。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者患者,主要还是因为国内对于这种疾病的宣传和科普不够,相对应的治疗团队和资源不足,让患者无处寻医,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,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如果可以的话,我们希望从此刻开始,大家都要多关心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,心理和身体都健康才是真的健康。
员工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有哪些?做为员工我们在面对老板时,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,才不会有怨言。那么员工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到底有哪些呢?小编给大家总结如下,请各位学习。
一、员工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
在企业主持招聘面试,您是否也被负责人问到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认为企业老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?”得到的回答虽五花八门,但大都包含:会用人、懂管理、善于沟通协调、能接纳不同意见甚至批评、有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等等。从心理学角度讲,认为企业老板应该是“这样”的人,恰恰是因为他所遇到的老板大都不是“这样”的。难道真是企业老板出了问题吗?也许有的是有的不是。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对于打工一族而言,调整自己的心态乃至言行比“调整”企业老板的素质更现实。
1、那么,面对企业老板,打工一族通常存在哪些心态上的误区呢?
(1)企业老板应该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
但凡讲这句话的人,大都是因为企业老板对自己“不信任”而感到忿忿不平。能否反问一下自己:企业老板凭什么信任我?关于这一点,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:
A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“人性本恶”的假设基础之上的,而非建立在“人性本善”的假设基础之上。因此,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,老板怀疑的是“人”,而非怀疑具体的某一个打工者。
B、打工者本人在老板心目中还未建立起足够的信任,这可能是打工者在企业的资历太浅或在企业里过于默默无闻所致。
C、打工者由于过往工作上的失误或者误会,曾引起过老板“不够令人放心”的印象,这需要打工者主动用自身的努力加以扭转。
(2)老板做事应该“对事不对人”
如果是“坏事” ,当事人往往会高喊“对事不对人”;如果是“好事”,则当事人往往高喊“以人为本”;如果把“对事不对人”同“以人为本”相比较,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矛盾。我们都知道“以人为本”是没有错的,既然事情都是“人”做的,怎能要求“对事不对人”呢?从客观的角度来说,这样才是正常的:既要对事,也要对人。
(3)老板应该懂管理,善于沟通协调
其实,很多老板并不擅长管理,甚至不大懂管理,但照样取得成功。因为对一个企业老板而言,最重要的事情是让企业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,因此经营是企业老板的第一要务,管理则是其次。从理论上说,管理是要服从于经营需求的。企业老板既使不懂管理也不要紧,只要他意识到这一点并能找到一个可以协助他担当“管理”角色的人就可以了。
(4)不合程序的事,老板应该干预
老板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把事情办成,至于是否符合程序未必是他的兴趣所在,况且老板的精力有限,他哪里管得了那么多?至于程序方面的问题,往往是靠手下的人自己去沟通协调。
(5)老板应该多听来自员工的意见
老板的性格、观念、精力分配各不相同,不能要求老板主动去倾听谁的意见。如果谁有意见,应主动想办法反映给老板。
(6)老板应该关心员工的发展前途
其实,无论从法律上讲,还是从道义上讲,除按照规定每月为员工支付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外,老板都没有义务为员工将来的发展做其它的什么事情。至于员工将来的发展,从本质上来说还要靠员工自己去创造。
2、那么,面对种种心理误区,打工一族如何扭转这样的心态呢?
(1)正视自身的问题。看看你周围那些很少抱怨又比较“顺利”的人是如何做的。正视自身的问题来得比什么都重要。
(2)努力用工作成绩来说明一切。工作成绩是谁也抹杀不了的,老板也看得很清楚。
(3)积极主动,努力去适应企业老板。实践证明,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总比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来得容易,在经济上也更有效率。
此外,打工一族还能做点什么呢?其实,打工一族所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:选择老板和适应老板。显然,选择老板后就要去适应老板,我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与老板保持“相互适应”,而不能用很长的时间去选择老板。即使自己当了老板,如果失败,很可能还得回头再次加入打工者的行列。说来说去,学会怎样去适应老板更具有普遍意义。
二、让你的求职弄巧成拙的四个误区
求职艰难,僧多粥少,一个好的职位最终能竞争上岗的只能是少数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有关求职的指导书籍和文章应运而生,其中绝大多数是传授一些求职技巧,求职者耳濡目染,也有越来越重视技巧的倾向,似乎应聘是一种技术活,要想成功必须掌握技巧,而失败则是技巧不当的缘故,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?
诚然,求职说到底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活动,掌握和运用技巧是有必要的。但是过分强调,甚至把它作为成败的关键,则显然并非明智之举。事实上就目前情形而言,只重技巧的求职者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,正陷入误区。
1、是过度包装
目前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材料制作得越来越精美、豪华,甚至有的女生专门拍摄写真集,求职的费用大幅上涨。如此煞费苦心,无非是想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然而事与愿违,过度包装只能短时间抓住“眼球”,却无实质上的裨益,有时反而令人反感。更有甚者,为了投其所好,不惜伪造发表过文章或编造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。过度包装者往往丢失了重要的品质——诚信。其实诚信的求职者才永远会受到欢迎,虚假的东西哪怕只揭穿一次,也会使你“身败名裂”。
2、是患得患失
保持本色是做人的最好态度,求职的时候只有不卑不亢、充满自信,才能应付自如。只重技巧者则不然,他要察颜观色,揣摩别人心思,努力使自己符合别人的标准,那么就必然会患得患失、畏首畏尾,招聘人员的一些无心之举,都有可能使他疑神疑鬼,丧失信心。就算是技巧高超,获得用人单位的欢心,但那也是伪装的、不真实、不自然的东西,无法长久维持。
3、是弄巧成拙
一方面招聘工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“老手”,谙熟求职者的心理,在他们面前卖弄技巧,恐怕会被一眼识破,反而留下恶劣的印象,这就不如真诚自然一点;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文化、用人理念的差异,在这家单位行之有效的技巧可能在那家单位就会碰壁。比如薪酬,有的单位忌讳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提出,而有的单位则鼓励你衡量自身的劳动价值。
4、是舍本逐末
落聘后正常的心态应是认识自身的不足,从而在平时苦练“内功”,增强本领,但只重技巧者则不然,多半会认为是操作有误,缺乏经验,技巧不高,从而丢西瓜捡芝麻,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,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重复着这种错误,难以真正提高自我。
总之,应该明白,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是符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条件,而求职者要做的只是努力使自身合乎这个标准,有时不刻意地追求技巧、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“技巧”。
注意: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只能面对。所以如果身边有你的家人,朋友,同事或者同学有了消极厌世的负面情绪,一定要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身边陪伴着他,给他鼓励,让他重新振作起来。
- 标签: